2012/11/26 科博文
發燒專題 (記者:洪琇茜 報導)
平板筆電問世不過五年,卻已進入學校教室,逐漸取代傳承數十個世代的紙筆媒介。但是在新生代已經過度沈溺電腦世界的前提下,平板電腦介入教學卻引起不少家長質疑。這樣的數位教學,是利?是弊?
使用平板電腦學習
「一橫、一撇、一豎」,這是記憶中國小低年級老師,帶著小朋友練習寫國字的示範口訣。如今,同樣的教室情景,觸控式的平板筆電卻接手了這項任務。

中平國小二年一班,每位學生面前都是一台筆電。(照片來源/洪琇茜攝)
在桃園縣中平國小一年級教室裡,學生們正透過網路上的「筆順練習系統」,學習寫字。學童桌上一個十吋大小的平板筆電,不厭其煩地示範每個字的筆順,學生手握觸控筆,在螢幕上撇畫,這不僅縮減了老師課堂上的教學時間,也利於學生下課回家後練習。
平板筆電問世不過五年,卻已進入學校教室,逐漸取代傳承數十個世代的紙筆媒介。但是在新生代已經過度沈溺電腦世界的前提下,平板電腦介入教學卻引起不少家長質疑。而且,這樣的改變還在加速進行中,中平國小只是實驗中的一個案例而已。

中平國小二年一班學生林竑緯喜歡在電腦上作畫。(照片來源/洪琇茜攝)
走進中平國小二年一班,教室裡三十幾個小學生桌上也擺著一台筆電,小朋友人手一隻觸控筆,正對著電腦螢幕塗塗畫畫,這是一堂塗鴉寫作課,螢幕取代過去的圖畫紙,觸控筆則變成彩色筆。
「注意姿勢!」、「不要和螢幕靠太近」,教育媒介改變了,粉筆溝槽裡積累的粉筆灰已比過去少很多,老師教學的口頭禪自然跟著改變。以往只會在電腦課上聽到的叮嚀,如今只要在課堂上使用平板電腦,老師就會這樣提醒學生,就是不希望造成學生脊椎側彎和視力不良。
最後,學生也不用再呈交紙本給老師了。只見小學生們手握著觸控筆,點一下螢幕上的「存檔」鍵,再上傳到網路空間,線上另一端的老師輕而易舉就接收到檔案。黑板前矗立著投影螢幕,學生的作品以大畫面姿態吸引所有同學的注意力。
雖然中平國小只規定一到三年級的學生,在國語和數學兩科使用平板電腦為教育的媒介,但平板電腦運用的範圍,已經取代一半的上課型態。一年三班導師章箖琳說:「我幾乎每天都會安排一節,讓學生使用平板電腦」。老師們會這麼頻繁使用,正因為發現這樣的教學型態,的確可以引發小孩的學習興趣。
數位學習 優良的成果
位於桃園的中平國小並不是全臺灣唯一使用平板筆電教學的小學。來到花蓮縣鳳林鎮的長橋國小,這裡三到六年級學生中,也是人手一台筆電。可以清楚看到課堂老師正透過無線教學廣播系統,擷取所有學生的筆電畫面,再合併畫面、投影在電子白板,學生在筆電螢幕上演算數學題的過程,班上每個人立刻就能看得清清楚楚。

透過無線廣播系統放映所有人的子畫面,每位學生的數學運算過程一覽無遺。(照片來源/洪琇茜攝)
長橋國小教導主任王永誠提到他當導師時,幾乎每節課都是用平板筆電上課。他說:「這有助於我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,」而且,在班上使用無線廣播系統,能夠一一檢討每個學生的作答內容,並立即給予回饋;下課回家後,學生還可以在網路平台上作題目,再由電腦端統計試題答對率,方便第二天檢討。

長橋國小教導主任王永誠樂見學生用平板筆電學習,他認為遠端的老師可以隨時掌握學生學習進度。(照片來源/洪琇茜攝)
位於桃園中壢外郊的中平國小,是在中央大學計畫團隊的協助下,試驗這項平板筆電學習,在計畫主持人陳德懷教授眼裡,中平國小是一間「不山不市」的國小。他表示因為不是原住民小學、也不在繁榮的都市中,很難引人注意,學校擁有的教育資源自然也不多,他認為推行數位學習可以彌補這所學校教育資源的不足。
合作兩年後,「明日學校」計畫團隊為使用平板電腦的學童進行學習成就測量,發現二年級學生在閱讀、寫作、字彙量和口語表達能力等,均已有三年級的水準;;學童的識字量達二千一百七十六字,已經超越三年級結束前的常模識字量兩千一百零八字。
消息傳開後,這項測量成就為中平國小拉抬名氣,「學生回流了」,中平國小教務處主任趙廣林這麼說。
「我本來想把小孩送到中壢市中心、新設的國小就讀,」和其他中平國小學區裡的家長一樣,二年四班學生家長蔡佳君坦言因為擔心小孩就學競爭力不足,孩子入學前原本打算把她送往市區國小就讀,直到鄰居告訴她中平國小正在推行平板筆電教學,孩子的學習成效不錯,這才打動她的心。
如今,小孩升上二年級了,看著她放學回家後,獨自打開平板筆電、完成老師指定的線上作業,甚至主動要求閱讀其他課外讀物,並用電腦記錄下讀後感想、登錄在自己經營的虛擬網路書店,蔡佳君相信當初自己的選擇是對的。
有了平板電腦,再搭配一整套的線上作業系統,學生學習不受時間、空間所侷限,這是平板筆電運用在教育的優點,未來似乎無「網」不利。但是三年前中平國小剛推行的時候,「有一半的家長都反對,」趙廣林這麼說。
其實,直到今天,依然有人持反對的立場。
反對的聲浪 負面的影響
家長紛紛表達自己的疑慮:「在家玩電腦還不夠,還要來學校玩?」、「如果試行計畫失敗了,小孩不就成為無辜受害的白老鼠?」校方為解決疑慮,在入學前舉辦說明會,強調校方不是為使用電腦而用電腦、上課依舊重視紙本閱讀,而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推行,是希望從小就培養學童有紀律地使用電腦。

紙本與筆電並行,學生書包加重沒減輕。(照片來源/洪琇茜攝)
校方積極地遊說,收服不少家長的心,但是也有不少家長抱持著懷疑的態度。臺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助理教授梁容輝,就是ㄧ名不樂意此項創舉的家長。設計多款線上多媒體應用程式的他,並不認為將平板電腦運用在教育上是全然的好事。
他以風行八O年代的遠距教學為例,當時大家幾乎對這項科技媒介的運用讚譽有佳,因為無遠弗屆的網路空間突破空間、時間對教學的限制,終身教育將蔚為風潮,但後續的發展卻不如預期。「沒有眼神接觸、難進行討論,所以網路分享一向都是去脈絡化的。」梁容輝指出,如果缺乏人際網絡互動、情緒的支持,學生的學習很可能會變成孤單的事情。
身為三個小孩的父親,梁容輝在家裡嚴格管制小孩使用電腦時間,也不贊成讓小孩太早接觸電腦。「小孩若只能靠平板電腦來引發學習興趣,會是一件好事嗎?」他認為小學階段的孩子應該廣泛多元地接觸任何一種學習媒介,而非仰賴平板電腦來學習。
梁容輝的意見其實也是長橋國小老師們觀察到的現象。「一開始感到新鮮,後來就麻木了。」長橋國小六年級導師李思蓉感受到班上學生使用平板筆電的變化,因此有一段時間她減少使用次數,只有在預習、複習課業,以及測驗時使用。
長橋國小五年級導師潘雅玲也有相同的感受:「電腦有太多功能,學生容易分心。」她常觀察到,即使學生眼神正注視著螢幕,心思卻好像都飄遠了。因此,她選擇在課堂上使用傳統的板書教學,只有部份作業採用線上系統輔助。

體育課,長橋國小六年級學生李富鈞到Youtube網路平台找舞蹈教學影片。(照片來源/洪琇茜攝)
學生能夠自主利用個人平板筆電上網查資料、登錄平台做作業,這是學校希望看到的成效,但實際上學生還是難以抵抗網路遊戲的誘惑。在學校,校方還可以透過鎖IP,隔絕學生進入不良網站,但放學回家後,校方根本難以管制。
因此防不勝防的,還是年紀小小的小學生,是否真能建立使用電腦的自制力。「上網玩線上遊戲,有時候玩得太開心就忘記休息了,」中平國小二年一班學生林竑緯表示,雖然喜歡挑戰平台上的數學題闖關任務,但還是會下載線上遊戲到自己的筆電裡,有時候玩得太過著迷,甚至會忘記學校老師叮囑的:「使用電腦三十分鐘後,就要讓眼睛休息。」
同樣的情形在長橋國小也看得見,「我小一就會上網了,幾乎每天都花一、兩個小時上網玩遊戲,」長橋國小六年級學生劉見龍這麼說。而班上同學陳淑媛的使用情形是「一小時做作業、一小時玩電腦,」她說。
學生濫用網路資源,這正是實施「行動學習試辦計畫」以來,何榮桂最擔心的:「學生上網去取到不當資訊,比如:色情、暴力,這些都防不勝防,」這些資訊強烈影響學生心理發展,到目前為止,還無法有效抑制。
|